留学生可选多少课?

强思雨强思雨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一名学生向校方提出要求,希望大学能够允许他选修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而非只是接受校方安排。校方拒绝了他的请求,这名学生于是起诉到纽卡斯尔地区法院,要求法院判令校方允许他选择课程。

在法庭上,学生一方主张,学生之所以选择新南威尔士大学,就是因为它的自主性,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课程。而学校一方则辩称,学生之所以选择新南威尔士大学,就是看中这里“正规的学制安排”,学校有责任和义务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最终,法庭采纳了学方的意见,驳回了学生们提出的请求。

然而,在剑桥大学却有这样一件事情:一位地理专业本科三年级学生,因对文学非常感兴趣,在第四年选课的时候,竟擅自选修了四门文学院的课程。虽然校方最终同意让他续读第四年,但学生必须重修前三年的课程。

原来在英国大学,尤其是顶尖大学,学术标准极为严格。学生所选课程的成绩将会直接决定将来的就业前景,因而课程的选择带有很大的淘汰性。

而在中国国内,大多数学生除了上课、完成作业以外,几乎不知道自己还应该做些什么。这种被动的、单一的、被封闭在学习状态中的学生根本无法适应高等教育的模式,更谈不上对世界的了解、对知识的敬畏和追求。而这类学生在出国后,一旦面临着更加丰富、更加多元化的课程,更加开放、竞争更为激烈的学习氛围,必然会受到严重的考验。

同时,中国高校在“普世教育”方面的缺失,还表现在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上。众所周知,牛津大学的硕士毕业生之所以质量卓越,就是因为在那里,学生不仅有足够的空间做自己喜欢做、想做的事,大学还会非常细心地辅导他们,鼓励他们提出各种想法、并亲自参与研发和实践。而中国的大学,哪怕是排名最靠前的名牌大学,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中国学生为什么总不能让国外导师满意?其原因就在于许多中国学生缺乏浓厚的探索兴趣、严谨的科学精神和独立的科研思维,而国外大学正是以这些标准为判别学生是否具有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准。

对大多数中国学生来说,中国大学培养的他们只是知识复制者、传递者,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研究者。但国外大学却不允许他们继续这样的学习,国外大学的导师更希望中国学生来了以后,能够帮助、参与自己的科研工作,从实践中获得真正具有创造性的东西。

中国学生欠缺的并不只是一个硕士文凭,而是一个独立的、系统的、综合的、具有国际水准的科学研究训练过程。如果中国学生不能尽早、尽快补上这一课,就必然会在不断扩大的外国留学生的竞争中处处被动,频频失利。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