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都有绿卡吗?
很多国外电影里都出现了类似这样的场景:一个在外国长大的中国人,和其他人侃侃而谈的时候,会说,我是XX人,我家在这个国家。
但这场景在现实中其实很少出现,这是因为,大多数中国人出国,都是为了学习,所以他们在国内,还是觉得自己是中国人。但对于那些出国读书的留学生们而言,他们确实有不少人都取得了这个国家的国籍,成为了这个地方的人。(当然,中国人出国当间谍的,另有别论)
但即使是加入了国外的国籍,这些新公民们,还是会对自己之前的出生地,家乡的亲切感,而这种情况对于国内的大学生们来说亦然。
这很符合人类迁移的规律:当一个地区无法再提供任何有价值的生存信息之后,生活在那里的民众就会开始寻找新的资源,于是他们便会举家离开这个地方。而当他们在新的地方安定下来之后,这里便成为了他们的家乡,他们把自己的子孙教育成长为这个新家乡而战斗、生活和繁衍。但在此之前,他们本不属于这里,只是偶然的机会让他们在不知不觉间成为了此地的公民。
而这时,很多来自国内的游客,便会误判了他们的身份:很多中国游客看到国外的一些黄皮肤、黑眼睛的所谓“本地人”时,总喜欢认定他们是华人,会向他们提出很多问题,甚至请他们帮忙购物。
事实上,这并不是帮忙,而是侵占别人家的权利。
同样是在外国长大的,还有一个人人羡慕的群体:中国海外精英。中国近30年来,经历了快速发展,让世界目光聚焦中国,那些国内外的中国人成了令人羡慕的一代,即改革开放的一代。他们有些人选择继续在中国本土上学,有些则选择出国读书。现在,他们中的很多人已经成了各个国家的精英人才。他们和当初出国读书的那些老留学生其实不一样:前者是一直在国内长大,可以说基本没怎么见过父母,就算见父母也只会觉得父母很陌生;而后者,则是在很小的时候就被父母接到国外,在外国成长,但对父母却有一种奇怪的亲近感。他们在小时候就被父母带离了祖籍国,父母以更高的价值尺度和利益标准来教育熏陶子女,使得在海外成长的华人更容易接受西方的生活方式,也更容易成为与别人不一样的人。
他们渴望中国人所拥有的自由,也接受外国的教育体制。这使得他们在某些方面带有双重性:他们既能以中国人的姿态被中国所接受,又要以外国人的面目面对西方世界的规则。所以,他们往往有两种倾向:既看不起国内,却又离不开祖国的市场;既无法融入西方,却又对西方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十分精通。
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其实并不能很好地成为中西方之间的友谊大使,就像现在中国国内的一些现象:很多在海外长大的中国精英回到中国后,他们无法真正地理解中国的民众,但却要当中国的官、管中国的事。
但是,不管怎样,他们对于中国,始终还是有着解不开的亲切感,当中国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还是一定会回来为中国做事的。而他们对中国的态度,有点像中国现在的那些大老板们:总想把自己在国外的经历与中国现状相对比,总想把自己经过锻炼练就的头脑对中国的体制进行修正。但遗憾的是,他们中的大多数只是空有远大抱负,却从未有机会真实地去为中国做一桩事。
他们很多都是在国外长大,熟悉外国的管理方式、待人接物,但却几乎从未有机会对中国整个的管理模式和管理人员进行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考察,所以他们提出的建议总是不切实际,或者无法操作,又或者干脆就是违反中国基本国策的。
因为他们总是把自己摆在与中国体制对立的角度,用外国的标准来评价中国,而中国又远远没有达到可以容忍这样一批人不经一线实践,便能直接坐上高官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