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楼怎么样?
“留学生大楼”,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名字,但提到它时,大多数人都会觉得陌生而遥远。那么,这栋大楼到底有何来历?又是如何与留学生们产生联系的呢? 1986年4月6日,在首都国际机场的新航站楼旁,一幢七层的大楼正式落成,被命名为“留学生宿舍楼”(以下简称“留楼”)。这是一项由政府出资、专门为来华留学的外国青年建造的生活设施。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来华留学的外国人主要集中在理工科领域,留学生群体以学习自然科学的专业居多。他们来自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13个国家和地区,以亚洲人为主。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行和中外交流的加深,来华留学的外国人的专业选择逐渐多样化,人数也不断增长。根据教育部提供的数据,从1978年到2018年底,在华学习的外国留学生数量已达40余万人。教育部还批准了包括香港在内共31个地区的约200所学校成为设立独立学籍管理的出国留学基地,这些基地每年大约能输送5万名学生。
到90年代中期,留学生楼已经无法满足需求,有关部门决定在原址上新建一栋更大的教学楼。于是,从1996年开始,在首都机场附近,一座名为“中国民航国际会议中心”的建筑拔地而起。这里成了当时中国政府接待外交使节和海外华侨华人,以及举行中外媒体见面会的场所。
这座建筑的外装选用的是进口大理石,内部陈设奢华,配有电梯、国际直拨电话、因特网接口和各种休闲娱乐场所。除了办公区域之外,还专为留学生设立了餐厅和宿舍。不过,虽然新大楼的硬件设施堪称一流,却没有延续“留楼”这个名字。
到了21世纪初,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普及和应用,另一座位于清华园内的“留学生公寓”悄然出现并迅速走红。这是一片具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建筑风格的宿舍楼群,因面向外国留学生出售而备受关注。
据记者调查,这些外籍学生的收入大致分为四类:政府奖学金 7237美元/人·年(本科)、5848美元/人·年(研究生);高校奖学金 7675美元/人·年;私人企业奖学金 5500美元/人·年;个人存款或贷款 4000~5000美元/人·年。尽管资金来源不同,这些学生都被统称为“政府奖学金学生”(FSST)。
这些新生往往家境优越,拥有私人汽车和智能手机,对新鲜事物接受能力强。有学者认为,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将来都有可能回到自己的国家,凭借所学的知识和积累的人脉,成为中外的沟通桥梁;但也有学者表示,由于这些人接受过完整的本科教育,掌握了门外语,拥有较高的情商和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因此留在国内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并不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