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去国外上大学叫留学?
因为“留学”这个词最早的出现就是特指外国的求学经历,而不是专门指出国留学。 说得更准确一点,现代汉语中的“留学”一词最早出现的时间范围只限于清末民初(1900s)前后,当时我国出国留学的人数开始大幅增加,“留学”才开始作为一种专门的词汇被广泛使用。 至于原因嘛……当然是因为我们穷啦!近代之前我国的国民收入几乎全由国家统一调拨分配,没有所谓的私有财富,因此也不存在所谓“个人消费”的说法——你说你有钱出国留学那是你家有矿,但是国家没钱啊!所以只能把大家聚在一起,先出国集体考察一圈再说——这就有了公派留学生的说法。而到了清末民初,国门被彻底打开,外来的刺激使得国内社会开始思潮涌动,一部分人开始认为应当学习西方,于是留学之风开始盛行。
然而即使如此,这个“学”字也是有讲究的。当时的留学生们除了少数学者外大部分都是为了获得一个新身份,所以他们去的都是欧美那些发达国家,为的是获得一个能够体面地生活下去的工具。但是他们没有打算长久地待在异国他乡。他们中大部分人都是有“归国计划”的,也就是说他们是抱着“留学=短期游学”的态度去完成自己的求学生涯的。正因为这种目的性的明确且强烈,所以在那个时代“留学”其实是一个带有贬义的词——它所代表的是一种低级的、庸俗的、走捷径式的求学方式。是“穷鬼上大学的代名词”——你别看现在把留学捧得有多高多神,实际上在民国的时候这词可并不怎么好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