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是粤什么条件?
1894年,清廷任命李鸿章为钦差大臣赴日办理马关议和事宜,当时日本有“李大人来,事情就好办了”的说法。 1896年3月,李鸿章作为特使出访欧美各国,开展外交活动,寻求支持。此时李鸿章已身患重病,但仍奔波于各国之间。
1897年初,李鸿章回到北京后,奉命与日本重新谈判马关条约,并成功在条约中增加了“息兵停战”、“留居中国之日本人民各宜谨慎”等条款。1895—1897年间,日本国内主张武力吞并朝鲜的势力日益增强,而李鸿章则不断向朝廷上呈资料,力陈朝鲜重要性。 在处理东北事务时,由于李鸿章坚持“以夷制夷”的策略,对俄国在东北扩大影响力和殖民地的行为进行限制,因而受到沙俄威胁和攻击。对此,李鸿章一面委曲求全,试图通过妥协换取俄国承认中国对满洲的主权;另一面又积极备战,打算通过武力手段解决争端。在此情况下,中俄两国都尽力拉拢英国,希望借重其在双方间的作用。于是,一场三国角力的游戏开始了。
1900年初,义和团席卷华北。面对形势急转直下的危机,李鸿章一面派军队镇压义和团,一面派专使前往西方各国请求援助。但列强不愿直接介入中国的事务,因此只是纷纷要求惩杀为首义民,而将队伍交给朝廷统辖。
同年八月,八国联军侵入北京。随后又继续南下,攻占直隶及京师各地。在联军进入北京城的前夕,袁世凯率部下亲信自天津南撤。临行前,他派人将李鸿章送到天津郊外躲藏(当时有人建议将李鸿章送往日本避难)。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以后,帝国主义列强完成了对中国的瓜分,清廷内外臣子也以此为由纷纷向太后、皇帝上书请安,主张立宪。此时已近风烛残年的李鸿章却不避讳地直指时弊,多次上书反对允立宪之议,重申“我朝掌故,决不容许外国干预”,甚至厉声责问同僚:“我国政令,尚不许可外洋人干预,今欲仿行立宪,是岂朕之所愿?!” 然而,立宪毕竟是时代的潮流。尽管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这种变革必须在缓慢的进行,并且必须保持君主制的外壳。为此,清廷决定采用地方自治的方法来进行渐进式的改革——即在各省设立咨议局,作为地方议会。同时,又在北京成立资政院,作为全国立法机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