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授课型还是研究型?

池安然池安然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本人,19fall 入学港大 master of finance(mfin),20spring 拿到硕士学位,毕业后在香港工作了两年多,现回到内地工作。 作为过来人,对这个问题有点切身体会,写这篇文章希望给后辈一点参考。

我申请的时候是奔着phd去的,所以申请了港大的两个研究生计划——msc和phd。由于本科是数理背景,想往量化方向深造,所以选择了以quant为主的mfin项目,然后被分到了数学系。因为之前不了解港大的体制,所以写了英文申请,不过最后拿到了中文的offer。

ps. 我后来了解到,如果申请港校,尽量用粤语写申请,成功率会大大增加。

因为刚结束gap year,所以在申请时已经是大四下学期了,离开学还有一段日子。于是我决定先飞去香港参加入学考试,然后再等offer。由于准备不足,第一天的数学考砸了,只有50+(60分制)。虽然如此,我还是拿到了offer,只不过要读pre-phd course来增加背景。 这个课程一共四个模块,每个模块大概8~10个topic,每一个topic有4~6节课,每节课3h,一共24h。这24h需要你完成reading,quiz,presentation以及final project。每一科的成绩都会影响你最终的gpa,所以不能大意。 在修完这个pre-phd course之后,港大会根据你的表现发放phd或者master by research的offer。从我的经验来看,大部分人的结局都是master by research,因为能够顺利读完pre-phd course的人很少,即使读了,最终拿到phd offer的比例也不高。当然,如果你本身是名校硕士,或者有很强的量化背景,可能就有机会拿phd。 在我读pre-phd的时候,发现身边有很多朋友都拿了phd offer。他们有的也是本科直接申请过来的,有的是读完master后申请的。不过据我所知,很多人虽然拿到了phd offer,最终也没有过来读书,原因是港校改成了thesis based,需要完成一篇长一点的论文才能毕业,并且没有奖学金。

我是20春季拿到硕士学位,当时也拿到了香港科技大学的offer。由于种种原因,我没有选择科大,而是留在了港大继续读phd。 虽然同样是phd,但是我感觉跟master by research相比,就像脱了一层皮。研究的话题决定了你要做大量的阅读,写很长的paper和presentation。除了学术上要求更高外,phd期间生活费的支出也比master高很多。 以我个人的经验为例,每月生活费(含房租、交通费和伙食费)至少一万五港币以上,如果是住在大学公寓,那么房租更贵,大致每个月两千八左右港币。 另外,如果要出国交换的话,可以选择去北美或欧洲,费用视学校而定。一般来说,北美比欧洲便宜一些,但是签证相对难办;欧洲的学校一般免学费,签证相对容易。 不过,不管怎么选择,只要坚持下来,一定可以收获满满~

蒲志斌蒲志斌优质答主

香港研究生的授课型项目一般是1年制,有规定的课程,没有毕业论 文的要求,学习完所有的学分和课程,通过院校所有考核后即可毕业,可以理解为国内的同等学 位研究生。授课型研究生一般在入学时导师并未指定,硕士学习1年中,会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 、兴趣和学习中的关系逐步确定导师。授课型硕士毕业后如果自身条件优秀,可以申请继续攻读 PhD。

研究型硕士一般是读2年,第一年类似于授课型硕士,学习课程,修满学 分,第二年进入研究阶段,完成毕业论文的答辩方可毕业。研究型研究生在入学时导师已经明确 ,会直接进入导师的实验室进行科研活动。同授课型硕士一样,如果自身条件足够优秀,可以申 请继续攻读PhD。

香港授课型硕士申请人数是远远超过科研型申请人数,一方面是由于科研型 申请难度实在是太大了,需要提供一系列的科研活动佐证,同时还需要面试,在时间和能力上非 常的耗费精力,另一方面是由于科研型硕士的学习需要两年,时间长,所以就导致了申请人数的 减少。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