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香港授课型硕士很水?

厍舒妮厍舒妮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首先,香港授课型硕士水不水的这个问题嘛… 当然水呀!!所有授课型的硕士学位都是水水哒~ 因为授课型硕士的学业主要就是通过上课完成学分,然后最终通过论文答辩来申请硕士学位。那么这就存在了学员在修读期间有没有认真听课,有没有积极思考并且做出合理的解答。当然了,论文答辩的时候导师那关能不能过也是一门学问呢~ 所以啊,但凡能顺利拿到学位的人都是属于质量有保障的那一拨人啦~ 但是,但是哦~

虽然都是授课型硕士,但是每一个项目都是有各自的特点和偏向性的。就比如说香港的金融硕士吧,他就更适合于本科就是商科背景的同学去申请,而且如果在本科时就修读过一定的数理课程的话,那么申请起来是会更具优势哒~因为香港的金融硕士是偏quant方向的,所以如果是本科非金融专业但又希望申请到名校金融硕士的小伙伴要慎重咯~可能你要通过补修或者重修的方式补齐自己的不足之处才能如愿以偿滴~

而同样作为文科方向的专业,香港的教育学硕士就会相对较容易申到一些。因为这方面的人才香港地区一直都是处于紧缺状态的哟。再者说了,教硕本身的要求也不会太高,除了需要具备雅思6.5分以上的成绩外,最好是有相关的教育实习或者是教师工作经验,这样的话才会让申请更具胜算。所以,如果以后希望你能够成为一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小伙伴们可千万不能错过哈~ 总之呢,不管是港大的金融还是中文大学的翻译,抑或是理工的大数据,他们所录取的学生都是具有极强的专业相关度和丰富的专业能力展示的。所以说呀,只要是能被港校录取的同学,都是佼佼者咯~ 所以呀,只要好好准备申请材料,然后从容地应对各种面试问题,不要有太大的压力,只要你满足条件,就能收到offer! 最后最后,如果你还是想要了解更加具体的项目信息,比如课程设置啊,师资情况啊等等,欢迎与我沟通交流你的想法呀~也可以帮你做一些初步的申请规划鸭~

何水森何水森优质答主

就目前的硕士研究生来说,无非就是两种形式,一种是研究式(MRes),还有一种授课式(MSc)。研究式需要找导师带着做学术研究,主要针对于博士连读的同学,学术要求较高;授课式则是以老师授课带学生为主,是为社会输出更高素质人才的产物。

和一些欧美等发达国家不同,由于受到国情的影响,在国内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形式几乎都是以研究式为主。而受到地理位置,文化习俗等影响,在中国港澳台地区,其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形式更加多样化,像香港的授课式硕士就是一种。

对于申请本科不达标,英语成绩不过关,个人条件不突出的申请者来说,香港的授课硕士无疑是比国内研究生更好的选择。而且在香港完成硕士学业后,同学还可以以海外留学生的身份再次求职就业,在落户和购房政策上也更加轻松。

当然啦,任何的教育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香港的授课硕士尽管有以上的优势,但是自身的一些教育短板也是不可避免的,甚至还有很多人说香港授课硕士很“水”。那么到底这种说法到底是怎么看出来的呢,这种说法又对不对呢?

所谓“水”,大概率来说有以下两点原因:

1,毕业要求不高 申请香港硕士相对容易

相比于国内考研的同班同学,很多人在申请香港授课硕士时,在申请难度和毕业难度上都低于国内考研。由于香港的授课型硕士的申请和毕业对论文要求并不高,只要学习认真,保持一个良好的出勤率,正常上课写作业,并通过所有考试,完成课题答辩,就可以顺利毕业。

这种申请难度较低,毕业要求较简单的硕士教育体系,和我们国内相对应的教育体系有一定的偏差。毕竟在国内考研难度逐年上升的同时,毕业也是需要花费很长一段时间完成选题、开题、答辩等,而很多香港就读的同学,可能国内考研的同学还没考完,就已经毕业了。这种差距造成的压力感不同,可能导致产生“水”的说法。

2,很多人把双非本科和港教派往一起

不可否认部分同学在国内大学可能并不是特别出彩,比如一些双非学校的同学去读了香港的课程型硕士等,对于关心子女的家庭来说在入学时和毕业时可能会存在一定的落差。在拿到offer时,会觉得港教是个很不错的机会;在拿到学位后,又会有一种后悔的感觉。毕竟对于国内的双非同学来说,在申请香港课程型硕士时,可能收到的学校大部分都是排名比较低的院校。这种在期待后又觉得落差感大的心理,也不免会给人一种“水”的感觉。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虽然有同学存在港教很“水”的说法,其实大部分都是来源于“压力差”和“落差大”两种心理上的原因。其实只要同学们自己真正去体验,其实真正存在的教育“差距”是不太大的。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