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特莱斯是澳洲的吗?
奥莱(Outlet)并不是某一个品牌的专有名词,而是一个统称,指各种品牌商品的折扣店。 说到这一类型店铺的起源,就要讲到美国的加州。60年代的美国正处于经济大发展时期,但是同时期出现的“反文化运动”又使得年轻人的消费主义意识开始觉醒。他们不再像父辈那样只认名牌,也开始追求时尚,只是那时美国工会组织很强大,工资水平很高,所以即便年轻人也想买名牌,但经济实力也完全允许。于是乎,这些年轻人就开始追逐时髦,到处去购物,而当时刚刚兴起的购物中心(Mall)正好满足了他们的这种需求——里面汇集了各种各样的商店,从杂货铺到汽车卖场所需应有尽有。
不过,当时的购物中心的格局和现在大有不同。早期的美国购物中心是没有停车场的。因为美国人当时买车主要是为了上下班代步而不是为了炫耀,所以并不喜欢用自家的车去挤别人家的停车场。而且那时的购物中心里除了商店之外,还伴有电影院、溜冰场、游戏厅等娱乐设施;并且,由于当时美国的黑人还没能享受到真正的平权,因此这种多业态聚集的模式并不会造成太大的种族冲突。
60年代末,一个名为The Boscov's Department Store的大型连锁百货开始崛起,并且在商业上进行一系列的创新。他们首先将自家原有的卖场扩大再扩大,然后以低廉的价格出售各类品牌商品给顾客。
为了吸引更多的客人,他们还提供诸如咖啡吧之类的休闲空间。更重要的是,他们在自己的卖场里搭建了一个个临时性的服饰卖场的“盒子”,这就是后来奥莱模式的雏形。
这个模式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大家都爱来这里逛,因为这里比市中心的旗舰店更宽敞,也比批发商场更有品质保证。虽然这里的商品都是品牌货,但是价格却比旗舰店低很多。
到了70年代,美国的各大厂商都发现了这一块的巨大市场潜力,于是纷纷开始模仿,在原来品牌直营卖场的基础上,打造新的折扣卖场。于是,品牌直销折扣广场就这么出现了并席卷全美。
80年代后,随着日本汽车进入北美市场,美国制造业的空心化开始了。为了安抚工人逐渐流失的工资福利,美国政府开始加大征税力度。高税收和高成本的环境让美国企业的竞争力越来越弱。于是,一些企业开始寻求其他的出路。
这时,他们已经无法再像以前一样依靠提升产品质量或者开发新品来赢得消费者的青睐,因为此时消费者对品牌已经有了很深的认知。要想继续留住顾客,唯一可以想办法的就是降低消费者的购买成本,即尽可能降低成本,减少渠道费用,把省下来的钱让给消费者。我们如今在北美看到的一切似乎都有迹可循。那些曾经繁华的Mall开始没落,各大商家纷纷关门歇业,只有Hollister,Nike,Gap这样的专卖店还在坚守着最后的一份尊严;而那些位于郊区或是偏远地带的奥特莱斯则一夜间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