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主义对澳大利亚?
澳洲是移民国家,民族多样性是它的特点之一。多元文化主义的提出,有它特定的历史原因和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的人口不断下降,澳大利亚、加拿大、纽西兰和非洲裔美国人等的人口都不断上升。1950年到2000年间,澳洲非英联邦移民的人数从6.7万暴增至643万;20世纪最后一年,澳洲人口中一半人是移民或他们的后代。
到20世纪初,英国人已经不再占多数(1891年是79%,1991年只有60%),而移民及移民后裔已经迅速上升到人口的一半多一点。由于欧洲各国民众大批涌入,过去一直以白人为主体的澳洲社会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澳洲人”的定义也开始变得模糊起来。
虽然欧洲各国移民的主要聚居地如悉尼、墨尔本和布里斯班等城市,早在19世纪就已经建立起自己的中学和大学,但整个社会中文化上的隔离还是明显的存在,不同种族群体之间确实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交往困难。1966年和1976年的两宗种族暴力事件导致了新南威尔斯州的警察和少数族裔的激烈冲突,使多元文化主义的问题进一步受到关注。
在联邦政府层面,1975年的公民法修正了投票权的规定,允许父母没有国籍的孩子加入澳籍并选举产生自己的代表进入议会。1986年又通过了一项移民法,规定以后移民必须说英语并且拥有基本的英文阅读能力。联邦政府还开始推行一项新的政策,每年接受最多500名难民申请,并为他们提供重新定居所必需的经济和精神支持。 这些法案的通过表明澳大利亚政府正大力推行一种“融入模式”(integration model)的多元文化主义政策。在这种模式下,来自不同文化的移民最终都将融入主流社会,成为“澳洲人”并享受相同的权利和义务。
1973年,惠特拉姆政府上台后,推行了非歧视性的移民政策,确定技术移民和家庭团聚移民各占50%,移民来源地也空前扩大。1975年,澳大利亚宣布废除“白澳”政策,在法律和政策上开始确认多元文化主义,并从1978年开始制定相关政策,对1978~1979年度及往后的移民定居和文化活动给予资助。1985年,澳大利亚政府又宣布实行新的移民政策,规定每年给大约2.5万名海外难民和迫害者以永久居留权,以取代强制性的安置配额制。2000年悉尼奥运会,澳大利亚将“我们的节日”、“我们的文化”、“我们的未来”作为奥运会主题口号,同时把展现本土文化的核心放在“澳大利亚丰富多彩的文化、悠久的历史以及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移民共同创造出的独特社会”等方面。这些都标志着澳大利亚正式走上多元文化主义道路。
多元文化主义政策推行20多年来,为澳大利亚解决了许多问题,得到普遍认可。它为原居民伸张人权,在社会各方面为他们争取到应有权益,使原居民问题由社会不稳定的因素转变为社会稳定的支持力量。多元文化主义政策造就了今天澳社会的生机勃勃,它使澳大利亚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持续最长、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为澳大利亚造就了强大的市场竞争力,使其在经济全球化和欧洲一体化的浪潮中傲然自立。澳大利亚文化与身份认同也因这一政策的推行获得了新的发展道路。在民族认同方面,新的移民在逐步适应、融入澳大利亚社会的过程中,必然有目的地学习、接受和认同澳大利亚的主流文化,包括其占支配地位的澳大利亚英语,形成多元文化框架下的主流文化。同时,原有的文化在新的环境中会得到充分发展,并给本土文化带来新的思想与形式,本土文化得到丰富与发展,澳大利亚文化因吸收各种文化精华,而获得强大的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