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日本教育改革?
首先,要理解日本的“改革”是什么。 简单的说,自从2016年安倍晋三第二次担任日本首相以来(第一次是2006-2007年),在日本政府的主导下,日本的教育体系发生了非常细微但是深刻的变化——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这里仅讨论了高中及高中的高考制度,大学另聊) 这个进程不是一下子出现的,而是缓慢的、被刻意的模糊化的。因为任何一个剧烈的改变都会造成社会的不稳定。例如在明治维新的时候,日本的学制是在英国基础上的全盘西化,然而结果却并不理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体制下的教育体系给了日本很大的启发,于是教育由“升学主义”向“就业导向”大幅倾斜,导致了现在的“就职活用”(这个后面讲)。而今天的所谓“改革”,就是回归日本传统,同时吸收欧美和亚洲(特别是中国)的经验,寻求一种更平衡、更适合日本国情的教育体系。
那么这一“改革”的目的究竟达到了没有呢? 我认为是没有达到的,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因为日本的高考仍然是以应试为中心,学校和学校之间还是存在很大区别(好学校的等级划分依然明显),学生仍然被大量的培训(我接触的很多日本人都会抱怨自己的母校给学生太多压力)。 当然,既然目标是“回归日本教育的本来面貌”,那自然是“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毕竟日本的国民性也是乐于承认自己问题的民族。
但问题在于所谓的“日本教育本来面目”究竟是什么?是雅乐(传统文化)?是武士道(精神文化)?还是樱花(自然环境)?如果我说是日本动漫,应该没有人会反对吧? ( ̄▽ ̄)—~—~~—~~~ 在我看来,所谓“日本教育本来面目”实际上就是没有“本来面目”,或者说,任何一面都可以作为“本来面目”。
所谓的改革其实是一场“伪变革”——在表面上,日本的教育制度正在慢慢发生着变化,但是在本质上,毫无改变。 为什么会这样?这就要说到日本的国体和政体了。
日本是一个实行所谓“议会内阁制”的国家,这个“制”字很讲究,意味着政府的权力来源于议会(国会),也意味着政府必须在议会里获得大多数的支持才能成立。
那么问题就来了,如果一个政府不能通过改革来获得议会的大多数支持(如加藤惠三时期的民主党),或者被迫通过妥协来获得小部分议会的支持(自民党),那么这个政府能做的就很少了——至少在执政初期是这样。因为议会对政府是具有制约作用,当政府得不到议会支持的时候,议会可以否决政府的提案(比如这次修改教育法的斗争),也可以要求内阁辞职(比如因为福岛核电站事故引起的内阁不信任案)。
换句话说,无论是加藤惠三企图用政府权力直接推动改革,还是以自民党为首的执政联盟被迫接受部分改革的立场,其实都是一样的——他们都没有真正的“自主权”。 那么,既然在外部无法取得突破,难道在内阁中无从发力吗?也不是。
事实上,日本的教育改革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产生如此多“肉眼可见”的效果,正是因为内府的力量。虽然自民党在野多年,但在实际的操作层面,自民党是几乎完全掌控着内阁的(尤其是经济领域),而作为自民党领袖的麻生太郎又身兼总务大臣(相当于国务院副总理)一职,正好主管着教育部(国家行政学院划归其他部门管理),这正给了他发挥的空间。
从2013年12月教纲的修订到今年的修法,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暗流涌动,正是自民党内力量对比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