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人一般会多少语言?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马来西亚华人,我的马来语老师是一位来自西马柔佛州的华裔奶奶,由于华人占比大马人口近三成,且大部分都居住在西马,因此这位奶奶的马来语带有浓厚的西马口音。她的母语是华语,第二语言才是马来语。 她教我们用拼音标注马来语发音,例如“猫”发[maa]、“狗”发[goo]等;也会用汉字标注词意,比如“你”为“努”、“我”为“沃”等等。我们学了这些标记方法后,看见什么都能标出马来文意思来。 随着学习的深入,我们接触了更高级别的语法和单词,需要大量记忆并掌握用法,这给汉语水平本就不高的我们增加了难度。上课时,老师会用英语和马来语交替给大家举例讲解,我们也会用同样的语言组合来练习对话。
虽然学得很辛苦,但通过努力终于能跟这个以孟-高棉语系为母语的民族进行流畅互动了。不过,我们的口语还时常带着汉字标注的腔调,让人一听就明白我们是“外国人中的外国人”。 除了学校里学的马来语外,我还跟着爸爸学会了广东话和普通话,以及一些简单的英文和希伯来文。其中,中文里的文言文字体和马来文的婆罗摩文有着微妙的关系——尽管我们现在学习的是简体字,但很多汉字其实是继承自马来文,只是形声字的声旁发生了变化而已。
举个例子,马来文中“书”(sa)字,发音与中文里的“数”(shù)字很相似;而它的形旁“竹”(zu),在中文中则变成了“笔”(bǐ)字。所以,当我们用拼音标注各自母语的发音并互相翻译对方词语时,经常会发生乌龙事件——彼此以为对方说的是自己的母语。 有一次,我在广州的一家老字号店门口跟爸爸用马来语交流,我说这家店“很正(正宗)”,想点的菜“有虾(虾饺)、有肠粉”。可当爸爸用马来语回复我却说,他不知道我想点的是什么,因为马来语里没有那个字。原来,我把中文里“有”的字眼用马来文给表达了出来,却错把发音类似的“虾”和“肠粉”当成了我要点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