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收多少国际生?
2016-17年度,UIC一共收到了394份申请,其中55%是来自大陆学生(220人),28%是香港本地学生(109人),7%是海内外其他学生(29人)。最终学校只录取了174人,其中116人是通过入学面试拿到录取通知书的,比例高达67%;
从2013年到2016年,北师港浸大共收到1063份申请材料,其中68%来自内地学生(726人),23%来自香港和其他地区的学生(249人)。 学校总共发出通知书290份,平均下来三年每年约97个新生。 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UIC公布的毕业生去向报告中,海外和香港本土学生的就业率都达到百分之百,但在2015年的毕业典礼上,校长张德明公开承认:“我们(北师港浸大)的毕业生其实只有一半左右能留在香港就业”。 张德明还表示,大部分毕业生会选择回内地发展,原因是香港就业环境恶劣、收入不高以及没有身份等问题。 从UIC公布的历年毕业生就业报告看,其中国内地学生的就业情况确实不甚理想。以2012届为例,当时共有185名毕业生,到2014年统计时,仍有超过15%即28人没有找到工作或继续深造; 到了2016年毕业生追踪调查时,这一数字还有所上升,达到34人,占5.9%。
香港政府针对院校引入非本地生源设有“限额”制度。按照《大学融资(限额)令》规定,八所大学招收非本地生的上限人数为其下一年级所有学生人数的百分之四十左右。具体限额每学年皆有不同,由教育局于早前发出。
2017/18学年,香港八大通过内地“ 高考 直招” 途径共计面向高考生提供了3630个本科入学名额,相比16/17学年的3215个入学名额,增加了400多个。具体到每所院校,香港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香港教育大学等几所院校提供给高考生的入学名额有显著增加。
“三三四”新学制
按照计划,在2012-2016年间,香港政府会投入1530亿港元用于优化教育体系,推进包括“三三四”新学制改革在内的各项重大教育改革,以应对人口变迁、高教发展趋势和学生需求的改变。
所谓“三三四”新学制,即三年初中、三年高中、四年大学,新学制取代了原有三年初中、两年高中、三年大学的“三三三”学制。中学教育的完成时间由15岁推迟到17/18岁,与大学教育的年龄相同,从而促使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更紧密的结合。
在新学制改革之初,即有舆论指出,该政策除了能够优化香港本地学生的学术水平之外,还能为香港高校“留出”更多招收内地学生、其他国家和地区学生的额度。
此言不虚,有香港专家曾指出,由于政府规定的外籍学生和内地学生招生人数不能超过学生总数的40%,“三三四”新学制将使香港每年额外增加约4000个内地学生配额。
从实际施行的情况来看,新学制在2012年正式实施后,香港高校(以“免试招生计划”为主)面向高考生提供的入学名额总体呈上升趋势。
香港高校教育质量有保证,名校云集,毕业生就业率与薪资水平位居世界前列,是吸引高考生“组团”港漂的重要原因之一。